搏盡無悔?當全力以赴變成自我消耗 在追夢的過程中,「搏盡無悔」聽起來熱血又勵志,但當努力成為自我折磨的代名詞,我們是否該重新審視這句話?本文從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角度,探討「拼命文化」背後的認知偏差與身心代價,帶你重新定義什麼才是真正的努力與無悔人生。
原來沉默不作為都是一種參與?社會中的「袖手旁觀」其實也在形塑現實 你以為「不發聲」就是中立嗎?其實,沉默與不作為,本身也是一種參與社會的方式。當我們在環保、網絡輿論、公共議題上選擇置身事外,某種程度上,就是默許現狀持續惡化。本文將從社會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角度,探討沉默的社會效應,並分享如何在不同情境中選擇適度「作為」。這不只是價值選擇,更是一種責任與意識的展現。
網絡主流價值的墮落:當憎人富貴厭人貧成為流量密碼,我們正在集體奔向愚昧 當尖酸刻薄成為人間清醒,仇恨被演算法放大,「網絡主流價值」正在悄悄扭曲我們的認知。這不只是輿論變壞,而是一場結構性的集體沉淪。本文從心理學與社會學角度分析網絡仇恨、階級情緒與流量文化,並提出如何在資訊洪流中保持理性與價值自覺的方法。
「為什麼笨蛋總是很自信?聰明人卻充滿懷疑」|自信與無知的反差心理現象 「聰明人常常懷疑自己,而愚蠢的人卻非常自信」這句話,在職場與生活中其實非常真實。這背後不只是情緒問題,而是一種心理學現象,甚至牽涉我們對知識的認知方式。本文將深入分析這句話的意思、背後的心理學基礎,並提出實際面對「自以為是的人」的心態與策略,幫助你更從容應對這類情境。
30歲沒目標、沒興趣就沒希望?心理學視角看「迷茫期」如何重啟人生方向 許多人在30歲前後陷入「人生無目標、沒有興趣」的焦慮。其實,目標與熱情都不是天生的,而是透過嘗試與時間逐步累積。本文從心理學與行為理論出發,探討如何在迷茫期重啟自我方向,找回對人生的信心與動力。
什麼是 個人身份 Personal Identity?從心理學看「我是誰」:理解自我定義與價值選擇 我們常聽到「做自己」這句話,但究竟那個「自己」是什麼?本文從心理學與社會學角度出發,探討 Personal Identity(個人身份) 的形成與意義,分析為什麼有些人重視事業,有些人重視家庭,以及如何以健康的方式理解他人的選擇與自我價值。
可怕的 米爾格倫 實驗:權威、服從與人性的真實考驗 米爾格倫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具爭議的研究之一,揭示了人在權威壓力下的服從傾向。這個經典實驗不僅挑戰我們對「善惡」的直覺,更引發對社會結構、權威關係及個人責任的深刻反思。本文將從實驗介紹、爭議爭點到日常啟示,幫助讀者理解這個實驗對現代社會的影響與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