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瑞士芝士模型」:如何預防錯誤與風險的多層保護思維

生活中的大小錯誤,往往不是單一失誤造成,而是多道防線同時失效的結果。瑞士芝士模型(Swiss Cheese Model)提供我們一種理解系統性錯誤與風險的視角。本文從這個模型出發,分析其理論基礎、生活應用與實用建議,幫助我們在工作、人際與自我管理中,建立更穩固的「安全網」。

「瑞士芝士模型」:如何預防錯誤與風險的多層保護思維
Photo by Wagner Vilas / Unsplash

生活中的大小錯誤,往往不是單一失誤造成,而是多道防線同時失效的結果。瑞士芝士模型(Swiss Cheese Model)提供我們一種理解系統性錯誤與風險的視角。本文從這個模型出發,分析其理論基礎、生活應用與實用建議,幫助我們在工作、人際與自我管理中,建立更穩固的「安全網」。

什麼是瑞士芝士模型?理論的起源與核心概念

瑞士芝士模型由英國心理學家 James Reason 在1990年提出,最初用於解釋工業安全事故,後來廣泛應用於醫療、航空、資訊安全等高風險領域。這個模型將錯誤發生的過程比喻為一片片瑞士芝士,每片代表一層防線,而每片芝士上都有一些孔洞,象徵這些防線各自的漏洞。

當所有層防線上的孔洞「剛好」排成一條線,錯誤或災難便會穿透這些防線,最終釀成事故。換言之,單一錯誤不會立即導致問題,真正的風險來自「多重失誤的累積」。

這個模型的價值在於,它強調錯誤並非純粹來自個人失誤,而是「系統性問題」的表現。因此,解決錯誤,不能只問「是誰的錯」,而要回頭檢視「是什麼機制失效了」。

從理論到生活:那些我們看不見的漏洞

雖然瑞士芝士模型起初用於解釋飛機失事或手術失誤,但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狀況,都能用這個模型來解析。

例子一:遲到不是鬧鐘的錯

想像你今天上班遲到,不是因為你懶惰,而是:

  • 鬧鐘沒響(第一道防線失效)
  • 前一晚太晚睡(第二道防線失效)
  • 手機沒電沒提醒(第三道防線失效)
  • 同事沒打來提醒你(第四道防線失效)

這些事件獨立看似小事,但當所有漏洞串聯起來,就導致了遲到的結果。

例子二:感情中的爆發點

一對情侶爭吵,表面是因為一句無心的話語引爆,但背後可能是:

  • 長期溝通不足(第一層裂縫)
  • 最近工作壓力大(第二層裂縫)
  • 情緒沒好好處理(第三層裂縫)
  • 缺乏界線與信任(第四層裂縫)

衝突的爆發,往往是多重結構鬆動的結果,而不是單一導火線那麼簡單。

我們如何補好自己的「芝士」:生活中的實用建議

瑞士芝士模型的核心精神是「多層保護、多重預防」。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,協助我們在生活中建立更穩健的防線:

1. 意識到防線的存在與脆弱

很多人以為「萬無一失」才是安全,其實「萬中有失」才是常態。我們需要學會辨認生活中的各道防線,例如備份資料、定期健康檢查、情緒抒發機制等,並接受它們可能失效的現實。

2. 為每一層防線加裝「偵測器」

防線的價值不在完美無瑕,而在於能夠早期發現破洞。例如,時間管理上的提示、定期反省清單、人際關係中的界線設定,都是可以補洞的工具。即使有錯,也能早點補救。

3. 建立冗餘與互補系統

有些人會設定兩個鬧鐘;有些公司會設立多重審批流程;有些伴侶會互相檢視對方的情緒。這些都是冗餘(redundancy)機制的例子,目的不是不信任,而是尊重人性的有限性,主動設計保險網。

4. 檢討錯誤時聚焦系統,而非責怪個體

若我們在生活或職場遇到失誤,請記住:「犯錯的人,不一定是錯的人。」更重要的是回頭檢視:有哪些漏洞被忽略了?哪些制度沒發揮功能?這樣的檢討,才有助於從根本改變。

瑞士芝士模型的局限與誤解

誠然,瑞士芝士模型提供了一種清晰的錯誤邏輯觀點,但它也有其侷限性:

  • 它假設每一層防線是獨立的,實際上很多防線之間是互動的
  • 模型著重「事件導致結果」,對於慢性錯誤或模糊風險的掌握力較弱
  • 若誤用,可能讓人過度依賴制度與外在工具,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

因此,使用這個模型時,我們也要謹慎思考其邏輯的適用範圍,不能機械式地套用每個錯誤情境。

五、反思與行動建議:建立一種預防性思維

瑞士芝士模型教會我們,真正重要的不是完全防止錯誤,而是設計一個可以「容錯」的生活架構。這種思維,有三個值得內化的層次:

(一)接納「錯誤會發生」這個現實

沒有人能做到百分百準確。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彈性結構,容許人性、容許瑕疵,卻能及早補救。

(二)培養系統性思考

當我們思考錯誤的原因時,請不要只問「我做錯了什麼」,而要問「這個錯誤是在哪個系統環節發生的」。這樣的視角,才能真正帶來改變。

(三)日常中打造「小防線」

例如:

  • 設定一週一次的「生活檢視日」
  • 每次衝突後做「情緒事件回顧」
  • 工作上設計「同事覆核」或「備援方案」

這些都是可以實踐的微型防線,雖不完美,但總比單薄來得安全。

在生活漏洞中修補自我

人生沒有完美無孔的芝士,每個人與每個制度都有其漏洞。但只要我們願意承認這些洞存在,並為自己與他人建立多層防線,錯誤就不再是災難的代名詞,而是通往成熟的機會。

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常會面對情緒波動、焦慮感或不確定性。這些情緒表面看來突如其來,實則往往源於多重壓力與預警機制的失效,就像模型中的一個個孔洞被忽略,最終造成情緒崩潰。若能以瑞士芝士模型的視角回望這些經驗,我們將學會:焦慮不是一時的「軟弱」,而是系統性壓力累積的信號。

真正的智慧,不是避開所有風險與負面情緒,而是學會如何設計生活結構,支持自己從混亂中回穩。或許,這就是瑞士芝士模型帶給我們最實用也最人性的啟示:它不只是事故分析的工具,更是一種理解情緒、管理焦慮、促進自我修復的深層比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