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總是覺得透不過氣:六個讓你重新找回平衡的提醒

每一分疲累都值得被理解,每一種無力也需要被看見。願我們都能在感到疲憊時,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,練習與壓力共處,從而建立更穩固的內在支撐。因為真正的心理韌性,不是永不倒下,而是在跌倒後懂得怎樣站起來,並願意為自己選擇更健康的節奏。

當你總是覺得透不過氣:六個讓你重新找回平衡的提醒
Photo by Christian Erfurt / Unsplash

不少人每日醒來,尚未開始一天的工作,已經感到筋疲力盡。即使試過冥想、放假、做瑜伽,追劇、刷手機,也無法真正鬆一口氣。這種長期的疲憊與無力感,並不是單純的「忙」,而是一種深層次的「過載感」。有時候,它不是來自一件大事,而是來自無數瑣碎小事的積壓。本文將為你提供六個在你感到「Overwhelmed」時,可以思考的面向,幫助你離開疲憊的狀態。

一、自我期待是否過高?

很多人之所以感到喘不過氣,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過於嚴苛。明明一日只有二十四小時,卻總想把三十件事壓縮在當中完成。這樣的節奏,自然會令身心都長期處於應付狀態。

試著停下來反問自己:你現在的疲累,是來自於工作本身,還是來自於「應該」這兩個字?「我應該更有效率」、「我應該每天都運動」、「我應該好好陪家人」等等想法,會令我們活在一個永遠不夠好、永遠欠缺的狀態。請記住,期望可以成為推動力,但當它變成了負擔,就需要調整。

二、你的「壓力來源」是清晰的嗎?

很多人覺得自己很「累」,但卻說不上來究竟在累什麼。模糊的壓力最難應對,因為你無從下手去解決。長期處於一種說不出原因的緊繃狀態,其實比明確的高壓更消耗心理資源。

因此,建議你花點時間,用紙筆把腦袋裏的不安寫出來。將所有令你感到煩擾的事列出來,無論是工作、人際、金錢、健康,還是對未來的迷惘。你會發現,把壓力「可視化」之後,內心會清晰得多。也才知道,哪些是可以改變的,哪些是當下無法改變但可以學習放下的。

三、你是否陷入了「生產力陷阱」?

在這個效率至上的社會,我們容易把自己的價值與「生產力」掛勾。一日沒做出成果,就會自責,甚至產生羞愧感。但這種長期的內耗,會令你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,甚至出現「情緒倦怠」。

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「有效的一天」。不是完成了多少任務,而是你是否有留時間給自己的身心調整,是否有照顧到情緒與能量。如果一味強逼自己做到更多,反而容易令大腦進入過勞狀態,失去對生活的熱情。

四、你有否為自己設下邊界?

有些人覺得「忙」是別人加諸於自己身上的,其實很多時候,是我們未懂得劃下界線。當別人來找你幫忙時,你是否不懂拒絕?當老闆臨時加工作,你是否不敢說不?當家人不斷要求陪伴,你是否壓抑自己的需要?

長期沒有邊界,會讓人覺得自己的時間與能量不屬於自己。更嚴重的是,這種習慣會令我們慢慢失去自我,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。設下界線,不是自私,而是對自己負責。

五、你有否「單獨處理一切」的傾向?

不少人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「獨立就是堅強」,因此即使遇到困難,也習慣了自己吞下、自己處理。即使內心已經滿是壓力,仍然不願向身邊的人開口求助。這樣的獨立,在長遠來看,反而會變成孤立。

當你長期處於 overwhelmed 的狀態,最大的支持不是解決所有問題,而是有人陪你一起走過這些時刻。這不代表你脆弱,而是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需求。可以考慮與可信的人傾訴,或是尋求專業支援,讓壓力不再只有你一人承擔。

六、你有沒有刻意培養「恢復力」的生活習慣?

Mental resilience 並不是天生具備,而是需要刻意培養的能力。很多人誤以為「放鬆」就是玩手機、追劇、吃美食,但這些方式雖然短暫有療癒感,卻未必真正有助於恢復心理能量。

真正的「心理恢復」活動,往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:可讓大腦進入放空狀態、能夠讓身體放鬆、可以重新建立秩序感。例如散步、寫日記、泡澡、做手作、與植物接觸、早睡早起等。你可以問問自己,最近一次有意識地「照顧自己的內在狀態」是何時?

反思與總結:找回節奏,重建內在的韌性

在長期感到壓力沉重的狀態下,我們往往過度專注於外在的表現與效率,卻忽略了內在的聲音與需要。面對持續性的情緒過載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「撐下去」的毅力,更是對生活結構的重新審視。本文提出的六個面向,並非速效的解方,而是通往自我理解與內在重整的起點。

每一分疲累都值得被理解,每一種無力也需要被看見。願我們都能在感到疲憊時,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,練習與壓力共處,從而建立更穩固的內在支撐。因為真正的心理韌性,不是永不倒下,而是在跌倒後懂得怎樣站起來,並願意為自己選擇更健康的節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