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tfulness:世界比你想像中美好得多

《Factfulness》不只是一本講統計數據的書,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重構。他挑戰我們的認知,逼我們承認,原來自己也可能是被誤導的一方。但他同時也告訴我們,只要我們願意用數據去思考,世界真的比我們以為的,更進步,也更值得我們相信。

Factfulness:世界比你想像中美好得多
Photo by Obi / Unsplash

我們活在一個資訊氾濫的時代,卻也活在一個認知錯亂的時代。

翻開社交媒體,打開新聞 App,我們被各種負面消息包圍:戰爭、氣候災難、疫情、貧窮、政治極端化,看起來整個世界都在崩潰邊緣。但瑞典醫師兼公共衛生學者 Hans Rosling 在他的書《Factfulness》中,卻提出一個與主流敘事完全不同的觀點:其實,世界並沒有那麼糟,甚至比我們想像中進步許多。

這本書之所以讓我深感震撼,不只是因為它揭露我們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,更因為它以大量數據、實證與邏輯,給予我們一個更真實、也更希望滿滿的世界圖像。

你被偏見誤導了嗎?

Rosling 曾在 TED Talk 上提出一系列簡單選擇題,像是:

  • 全球有多少女孩完成小學教育?
    A. 20%
    B. 40%
    C. 60%
  • 過去20年來,全球極端貧窮人口的比例如何變化?
    A. 幾乎翻倍
    B. 大致不變
    C. 減少一半

答案分別是 C 和 C。但根據 Rosling 的研究,即使是學者、記者、專業人士,答錯率也極高,甚至不如一群隨機選擇答案的黑猩猩。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笨,而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被一些深層心理偏誤所扭曲。

在這裡,Rosling 指出幾個常見的認知錯誤:

1.「鴻溝本能」(Gap Instinct)

我們很容易把世界分為「富國」和「窮國」兩大類,但事實上,全球80%人口都生活在中間的生活水平。他們有手機、有冰箱、有子女上學,但新聞從不報導這一群人。我們看到的,不是最貧窮的災難現場,就是最富裕的先進科技,這讓我們以為中間的進步根本不存在。

2.「負面本能」(Negativity Instinct)

壞消息總是更吸引目光。媒體為了點閱率,自然偏向報導災難、暴力、政治對立。即使客觀數據顯示全球兒童死亡率、傳染病發病率、飢餓人口都在穩定下降,我們仍被日復一日的負面報導催眠,以為世界正在走下坡。

3.「直線本能」(Straight Line Instinct)

我們常以為某些趨勢會無限延續下去,例如人口爆炸。但實際上,許多社會變化是呈現 S 形曲線:快速成長之後會趨於穩定。根據聯合國預測,全球人口在本世紀中期將達頂峰後趨於平穩,而非無止境暴增。

這些偏誤不是個人的失敗,而是我們人類大腦演化的自然結果。在遠古時代,警覺危險才有生存機會。只是到了今天,我們已不再活在原始叢林中,卻仍被大腦的「危機模式」牽著走。

數據背後的希望:世界正在悄悄變好

那麼,世界真的有變好嗎?以下是一些來自《Factfulness》的關鍵事實:

  • 極端貧窮人口比例已由1960年的50%以上下降到今天的不到10%。
  • 全球預期壽命從1970年代的不足60歲,上升至今天超過72歲。
  • 全世界90%以上的孩童都完成了基本教育。
  • 接種疫苗的兒童比例從1980年的20%,提升至今天超過85%。
  • 全球女性的平均生育數從1960年的5個,降至今天的2.4個。

這些進展並不意味著世界已經完美,仍然有戰爭、貧困、不公義,但這些都比從前少了,且正在持續改善。Rosling 一再強調:事實不是樂觀主義,而是基於現實的希望。他認為,如果我們能根據事實看世界,而不是憑情緒反應,就更能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。

未來沒有那麼悲觀

當我們談論氣候危機、AI威脅、經濟下行、社會撕裂,很容易陷入一種無力感。但《Factfulness》提醒我們,不應該因為恐懼而放棄行動。恰恰相反,真正的希望,來自對現狀的準確認知。

就以氣候變化為例,我們當然要正視它的嚴重性,但同時也要知道,再生能源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、越來越多城市訂下碳中和目標、全球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度在提升。悲觀主義讓人癱瘓,事實導向的希望才帶來動力。

而面對 AI 的崛起、失業風險增加,我們也不應一面倒地妖魔化技術,而是要根據實際趨勢思考如何提升社會的適應力,包括教育轉型、政策設計、心理支持等。

我們需要的不是「正向思考」,而是「事實思考」

Rosling 將「Factfulness」稱為一種「心智工具」,它幫助我們更冷靜地看世界,不被情緒綁架,不被假象左右。他不是叫我們樂觀,而是叫我們根據數據說話,學會忍住「下判斷」的衝動,學會懷疑自己的第一直覺。

我自己在閱讀這本書之後,最大的反思,是意識到我們過去所認識的世界,很可能都是「被剪接過的版本」。它們經過媒體的篩選、認知偏誤的扭曲、情緒的渲染,離事實有很大距離。而一旦我們認清這一點,反而會感到一種平靜與力量。

對世界保持希望,是一種責任

在一個充滿噪音的年代,對世界保持希望,並不代表天真,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責任。希望不是相信一切會自動變好,而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,選擇相信人類是有能力讓世界變得更好的。

Rosling 的《Factfulness》不只是一本講統計數據的書,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重構。他挑戰我們的認知,逼我們承認,原來自己也可能是被誤導的一方。但他同時也告訴我們,只要我們願意用數據去思考,世界真的比我們以為的,更進步,也更值得我們相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