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BTI 根本不是科學?解構 MBTI 性格測試

MBTI性格測試在香港及全球大受歡迎,無論在職場還是朋友間都經常被提及。不過,MBTI其實是否有科學根據?假如它根本不是科學,那麼我們又應否完全否定其價值?本文將探討MBTI的來龍去脈,並分享在使用這種性格工具時應有的心態與注意事項。

MBTI 根本不是科學?解構 MBTI 性格測試
Photo by Caroline Veronez / Unsplash

MBTI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這個名字,對於不少人來說絕不陌生。無論是求職面試還是日常聊天,大家都喜歡討論自己屬於哪一種「性格類型」。有些人甚至把 MBTI 當作認識自己的重要工具。可是,愈來愈多聲音質疑 MBTI 的科學性,甚至有人直言 MBTI 根本不是科學。面對這些質疑,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MBTI?在這篇文章中,我會由 MBTI 的起源、科學性、實用性,以至日常應用時應該注意的地方,作出探討。

MBTI 是什麼?

MBTI,全名 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,是源自心理學家榮格(Carl Jung)關於人格類型的理論。1940年代,美國的母女檔 Katharine Cook Briggs 及 Isabel Briggs Myers 把榮格的理論發揚光大,設計出一套以問卷形式作答的性格分類工具。MBTI 把人分為16種不同的性格類型,分別從四個維度作出判斷:

  1. 外向(Extraversion, E)vs 內向(Introversion, I)
  2. 感覺(Sensing, S)vs 直覺(Intuition, N)
  3. 思考(Thinking, T)vs 感受(Feeling, F)
  4. 判斷(Judging, J)vs 感知(Perceiving, P)

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傾向,會被分類成如「INFJ」、「ESTP」等其中一種組合。很多人認為,透過MBTI的分析可以更了解自己,甚至可以協助職業規劃、人際關係發展等。

MBTI根本不是科學?

MBTI這個工具雖然廣受歡迎,但其實一直備受學術界質疑。原因有幾個:

1. 缺乏實證研究支持

主流心理學界普遍認為,MBTI 缺乏足夠的科學實證。MBTI 的分類方法主要來自榮格的理論,但這些理論原本就是哲學推論多於嚴格實證。大量學術研究發現,MBTI 的效度(即能否準確反映個人性格)和信度(即重複測試時結果是否一致)其實都不算高。

例如,很多人在不同時間重做 MBTI 測試時,結果可能會有明顯變化。這反映 MBTI的性格分類未必能夠穩定地反映一個人的核心特質。

2. 忽略性格的連續性

心理學界現時主流的人格理論(例如五大性格特質 Big Five)認為,人格特質並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存在一個譜系。例如,外向與內向只是光譜的兩端,大部分人其實介乎中間。而 MBTI 的做法是將人硬性分成兩類,這種二分法未必能夠捕捉到人類性格的複雜性。

3. 缺乏預測力

科學工具一個很重要的標準,是能否預測未來行為。學術研究發現,MBTI 的性格分類與實際行為、工作表現或人際關係的預測能力都很有限。即使在職場應用方面,MBTI 也未必能夠有效幫助企業選拔或培訓人才。

不是科學就沒有用?

既然MBTI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工具,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完全否定它?

其實,MBTI 在某些層面,依然有其實用價值。首先,MBTI 提供了一個簡單易明的框架,讓大家有機會反思自己的性格特點。很多人第一次接觸 MBTI 時,會有一種「原來我這樣思考,是有原因的」的感覺,這種自我覺察的過程本身已經很有價值。

另外,MBTI 的語言容易理解,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。當我們用「INFJ」或「ESTP」這類標籤去描述自己時,其實是在表達「我重視直覺」或「我比較外向」等特質。這些描述雖然未必十分精確,但在日常相處、團隊合作時,能夠幫助大家互相理解和包容。

使用 MBTI 要注意什麼?

雖然 MBTI 有其一定的參考價值,但在使用時必須保持警覺和批判性思考:

1. 不要把 MBTI 當成唯一真理

MBTI 只是眾多性格分類工具之一,它並不能反映一個人全部的性格特質。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性格的形成受到基因、成長環境、生活經驗等多方面因素影響,不能單靠一個測試框架就一錘定音。

2. 謹防標籤化和定型

有些人測完 MBTI 之後,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或別人「定型」,例如覺得「我是INTP,所以一定不擅長溝通」,或者「ESTJ一定很固執」。這種「標籤化」思維,反而會限制個人成長,甚至影響人際關係。其實,每個人都可以因應不同情境展現出不同特質,不應被性格分類所牽制。

3. MBTI 不是診斷工具

MBTI 不能用來診斷心理健康狀況。假如你發現自己在情緒、行為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,應該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,千萬不要單靠 MBTI 作出自我分析或自我判斷。

4. 作為自我反思的起點

MBTI 最大的價值,是為我們提供一面「鏡子」,讓我們思考自己的行為傾向和內在需要。不過,這面鏡子未必完全清晰,也絕對不是唯一一面。要真正了解自己,還需要多方面探索,包括自我觀察、與人互動、閱讀心理學書籍等。

MBTI 的價值在於自我認識,而非科學認證

MBTI 根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工具,但這並不代表它一無是處。它可以作為自我認識的起點,幫助我們用一種較簡單的方式,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個性差異。但是,我們必須明白,人的性格是多元且複雜的,不能單靠一個工具去定義。

在日常生活中,與其一味追捧 MBTI,不如用開放和包容的態度,欣賞每個人的獨特之處。學會用不同角度認識自己,才是真正個人成長的關鍵。

最後,希望大家在追求自我認識的路上,既可以善用各種工具,也不會被任何一種分類所束縛。畢竟,真正的成長,是來自不斷探索和學習,而不是簡單的分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