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夢想就有如鹹魚?踏實生活與夢想的真正價值

「做人如果沒夢想,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?」這句經典台詞經常出現在勵志文章、廣告或演講之中,彷彿人生如果沒有夢想,就代表失敗或無價值。但夢想一定要宏大、耀眼,才能算是真正的夢想嗎?本文將從心理學、社會學與哲學角度出發,深入探討夢想與踏實生活的關係,並反思「冇夢想」是否等於「廢」。同時,我們也會看到,踏實生活比追逐夢想更需要勇氣,而夢想的定義,應該是個人化、多元化的。

沒有夢想就有如鹹魚?踏實生活與夢想的真正價值
Photo by Andreas Wagner / Unsplash

我們常常被各種勵志內容圍繞:書籍、演講、短片,甚至廣告,都在不斷告訴我們要「追夢」。這種語境背後,隱含了一種社會價值框架:成功就是要有遠大夢想,最好是創業、財富自由、環遊世界,否則就會被歸類為「平庸」。

社會學家皮埃爾‧布迪厄(Pierre Bourdieu)提出過「象徵資本」的概念,意思是某些社會認可的價值會被視為更有意義。當夢想被神聖化,它就成為一種象徵資本,用來區分「有追求的人」與「沒有志向的人」。這種框架容易造成一種隱性壓力:如果我只是想要一份穩定工作、照顧家人,似乎就顯得不夠「成功」。

然而,這樣的定義過於狹隘,忽略了個體處境的差異。根據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的需求層次理論,人類需求分為五層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。不同階段的人,自然會有不同的生活目標。對於還在努力維持生計的人來說,「有飯食、有屋企人健康」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夢想。

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:現代人的自我實現之路
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,不僅僅是心理學課本上的理論,更是每個人生活中的「導航儀」。當你迷失於外在世界時,嘗試回到需求的本源,審視自己真正的渴望。科技再進步,社會再複雜,人性的需求本質其實未曾改變。希望我們都能清晰辨認自己的需求,在這個資訊洪流的時代,走出屬於自己的自我實現之路。

夢想與現實:從「求生存」到「求生活」

夢想往往被想像成理想化的終點,但其實更像是一種與現實互動的過程。有人夢想成為藝術家,但需要先兼職打工;有人夢想創業,但必須經歷長時間的資金壓力。夢想從來不是凌空而來,而是嵌入在日常選擇中。

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(Prospect Theory)提供了有趣的解釋。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指出,人類在面對風險時,對損失的敏感度往往高於對收益的追求。換句話說,很多人選擇穩定生活而非冒險追夢,並不是因為他們「沒有夢想」,而是因為他們在權衡風險後,選擇了最能保障生活安全的方式。

例如,對一些家庭來說,夢想不是開公司,而是孩子能夠平安完成學業。對一些長期病患者來說,夢想不是世界舞台,而是每天能保持健康。這些看似「普通」的目標,實際上需要更多的毅力與堅持。

「冇夢想」等於「廢」嗎?

經典台詞「做人如果冇夢想,那跟鹹魚有咩分別?」之所以廣為流傳,是因為它簡單有力,能激發情緒。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將「夢想」與「價值」直接劃上等號,可能過於粗糙。

首先,「夢想」並非每個人生命的必然元素。美國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在《選擇的悖論》中提到,過度強調理想與選擇,反而會讓人感到焦慮與無力。如果一個人每天被告知「你要有夢想」,卻不知道夢想是什麼,只會帶來自卑感與比較心態。

其次,夢想並不是唯一的意義來源。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(Jean-Paul Sartre)認為,人類的自由在於選擇與承擔責任。即使沒有遠大夢想,一個人選擇誠實生活、專心養育孩子、好好完成工作,也同樣在實踐生命意義。

因此,「冇夢想」並不是「廢」,而是另一種人生節奏。有些人選擇在日常小事中找到價值,而不是追逐社會所謂的「宏大夢想」。

踏實生活的困難:比追夢更需要勇氣

很多人誤以為「沒有夢想」就是一種放棄,其實不然。踏實生活往往比追逐夢想更需要勇氣。

試想:每天準時上班下班,承擔家庭責任,長期面對現實的瑣碎與壓力,這種持續性的堅持,本身就相當艱難。心理學研究顯示,人類天生偏好「新鮮感」,容易被新的計劃與刺激吸引。但真正困難的,是持續十年如一日去維持一種穩定節奏。

這就像健身一樣,很多人會在一開始非常有動力,設定明確目標,例如「半年內減十公斤」。但真正能堅持每天運動、控制飲食的人,往往是那些沒有大聲宣告夢想,而是默默把小習慣融入生活的人。

因此,踏實生活並不是夢想的對立面,而是一種更具韌性的實踐方式。

夢想與身心健康:正面與負面影響

夢想常被視為推動力,但心理學研究也提醒我們,過度執著於夢想,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果。

研究顯示,過於理想化的夢想若長期無法實現,容易導致「習得性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,讓人覺得努力沒有用,進而陷入低落與焦慮。反之,適度的夢想能夠提升多巴胺水平,增強動力與幸福感。

例如,一個學生設定「我一定要考進全球前十名大學」的夢想,雖然能推動他努力,但若過程中忽略休息、失敗後產生嚴重挫折,反而會影響身心健康。這提醒我們,夢想需要與現實狀況平衡,避免成為壓垮自己的枷鎖。

勵志產業與消費文化:夢想被商業化

另一個值得警覺的現象,是夢想如何被商業利用。近十多年,勵志產業與「追夢」文化逐漸變成一種市場行銷工具。書籍、課程、講座,甚至社交媒體短片,都在售賣一種「夢想模板」:只要跟隨某些方法,就能實現財富自由或人生巔峰。

但現實並非如此。社會學家齊格蒙‧鮑曼(Zygmunt Bauman)在「液態現代性」概念中提到,現代社會傾向把不確定性商品化,把「夢想」變成一種產品來消費。人們買的不只是知識,而是一種「希望」。

這並不是說追夢課程完全沒價值,而是我們需要更清醒地認識:夢想不是商品,而是與生活結合的個人選擇。

日常中的隱性夢想:平凡不等於無意義

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夢想一定要「遠大」,但其實,隱藏在日常裡的小小堅持,也是一種夢想。

例如,有人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去晨跑,不是因為他要參加奧運,而是希望身體保持健康。有人堅持每週陪伴父母吃飯,不是因為這會帶來財富,而是因為這是他心中的責任與愛。

這些看似普通的選擇,其實是「微型夢想」的實踐。它們不會成為新聞頭條,但對當事人來說,卻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支柱。

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

如果夢想不是唯一標準,那麼,我們要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?以下幾點建議或許能幫助讀者:

  1. 回到需求層次:問自己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——安全感?社交連結?自我實現?不同答案會指引不同方向。
  2. 設定可持續的小目標:不要只想五年後要成為什麼人,而是先設定三個月內能完成的實際行動。
  3. 留意身心狀態:夢想應該推動你,而不是壓垮你。如果一個夢想讓你長期焦慮,可能需要調整。
  4. 接納多元價值:不要用單一標準比較自己與他人。你的夢想,可能只是別人眼中的日常,但依然有價值。
  5. 容許夢想變動:人生不同階段,夢想會隨環境改變,不必執著於一成不變。

夢想不是標籤,而是生活的延伸

「做人如果沒夢想,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?」這種二元劃分,忽略了人生的複雜性。夢想並不是一張標籤,也不是用來區分優劣的武器。真正的價值,在於一個人能否在自己的處境中找到方向,並持續努力。

踏實生活並不比追夢低等,相反,它是一種穩定、堅毅與勇氣的展現。每個人的夢想形態各不相同,有人選擇向外拓展,有人選擇向內深耕。這些都是人生的不同風景,沒有高低之分。

因此,與其盲目追問「我的夢想是什麼?」,不如回到當下,思考「此刻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」夢想不是遠方的幻象,而是生活裡具體的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