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在看的資訊都不是你選擇看的,而你成為了商家的商品
現今有很多人都是依靠社交媒體來接收資訊,而這些平台正以演算法影響我們對事物,以至對世界的認知。這些平台展示給我們看到資訊大多是誇張吸精的內容,甚至不是事實的假資訊,而不是準全面的訊息,為了是吸引我們的注意力,令我們上癮,令我們更常使用該平台,它們就可以投送更多的廣告,賺更多的錢。
「當你用的産品是免費時,你就成為了產品本身」,這句說話是我在這套記錄片中,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金句。網絡媒體或科技巨擘,之所以能夠為你「免費」提供服務,是因為他們能利用你來賺取收入。廣告才是這些科技公司的獲利方式。而網絡公司們,都會設法增加你使用他們服務的時間,同時製造協同效應。如社交媒體 – 愈多朋友使用就有愈大價值,吸引更多人使用服務。如此,他們就能吸引更多廣告商,於他們的平台投放廣告,而網絡公司又會根據你的習慣,喜好,投放相關廣告,為廣告商提供價值。所以,你能免費使用服務,因為你正正就是他們用來吸引廣告商的商品。
我們在看的內容,其實都不是我們自己所選擇觀看的。當打開 Facebook, Instagram, Youtube 這些服務,在 Newsfeed 或首頁所收看的內容,都是由演算法根據我們的使用習慣,喜好,政治立場等,再經過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再提供給我們。
現今有很多人都是依靠社交媒體來接收資訊,而這些平台正以演算法影響我們對事物,以至對世界的認知。這些平台展示給我們看到資訊大多是誇張吸精的內容,甚至不是事實的假資訊,而不是準全面的訊息,為了是吸引我們的注意力,令我們上癮,令我們更常使用該平台,它們就可以投送更多的廣告,賺更多的錢。
紀錄片認為,近年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分化、矛盾也與社媒這種運作模式不無關係。這種導向式的內容供應,順著你的喜好而生,漸漸構成你對世界的認知,甚至你的世界。當中有多少是假新聞,有多少 Bias,演算法不會知道。假新聞比真相更具天然優勢,因為假新聞通常比較有趣,更能吸引眼球,更合用戶喜好,進而利於提升廣告利潤。這些演算法認為更這合適你的內容,實質是「更能令你繼續使用服務的內容」,資訊公元性及準確性,並非算法的首要任務。當不了解個中運作原理的用戶長時間接觸同類資訊,很容易會掉進相信某資訊就是事實的全部的陷阱,也就是所謂的同溫層。所以有人一口咬定地球是平的;有人堅信 COVID-19 並不存在。
科技巨企為了讓他們的演算法結果更準確,她們大量收集用戶日常使用服務的數據,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,發掘用戶的偏好。數年前的 Whatsapp 强制用戶接受資料分享條款事件,正正是科技巨企取用用戶資訊超越用戶能接受程度的最佳例子。值得我們反思的是,該事件造成用戶了巨大反應,但其實類似的服務或資料取用手法隨處可見,而且大多數在用戶不知不覺間已接受了容許存取的條款,那此服務同產品,我們又是否需要留心呢?
除了用戶私隱及單一化的資訊接收的問題外,社交媒體對青少年情緒健康以至價值觀都有深遠影響,記錄片把問題一一道出,希望人們能夠注意到社交媒體方便背後的陰暗面。記錄片中提到一些方法減少社交媒體對我們的影響,如:
- 關掉 Notification,減少演算法對你的接收訊息時機的控制,同時減少被騷擾。
- 不要點擊推薦影片,盡量自行選擇,減少演算法對你接收的資訊的控制及接收時機。
- 關注並主動接收跟你持相反意見的人的資訊,接觸多元化的資訊,避免同溫層效應。
- 不把手機帶進睡房,於睡前不看社交媒體,減少情緒影響睡眠的機會
這些網絡媒體或服務,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,是很多人接收資訊的工具,我們沒有辦法完全不使用他們,也無法完全不受這些服務的影響。正因如此,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日常使用的這些服務,背後的原理是什麼,好好了解社交媒體的運作,以及對我們的影響。我們了解得愈多,知道得愈多,距離真相就愈近。同時,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,網絡資訊,特別是由演算法推薦的內容,有可能都不是事實的全部,甚至是假的資訊。我們必須把所接收資訊的選擇權,掌握在自己手中,讓我們以及下一代能接收到全面面準確的資訊,以及保障他們的的情緒健康。
The Social Dilemma 願者上網於Netflix 平台上可以收看。最後分享一句片中最令我震撼的的金句: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‘users’: 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