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成為一個好傾聽者:聆聽比說更難

在這個說話太多、真正理解太少的時代,傾聽已成為一種稀缺的能力。它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,而是一種可以不斷練習與培養的習慣。

如何成為一個好傾聽者:聆聽比說更難
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🇨🇦 / Unsplash

在日常生活中,大多數人自以為懂得聆聽,實則只是在等待輪到自己發言的時機。尤其在情緒對話中,很多人一聽見對方訴苦,便急於提供解決方案,試圖「幫忙」。然而,這樣的反應,往往並非出於真正的理解與陪伴,反而有可能令對方感到被忽略、被簡化,甚至更形孤單。

傾聽,遠比我們想像中重要,也遠比我們想像中困難。

傾聽不是給建議,而是接住對方的情緒

當親密伴侶、家人或朋友向我們訴說煩惱時,我們經常下意識地介入問題,提供一連串建議:

「你不要想太多啦。」
「事情會過去的。」
「你試試換工作吧,可能會好一點。」

這些建議本是善意的,卻往往忽略了說話者真正的需要。事實上,許多人在分享煩惱時,根本不是尋求解決方法,而只是希望有人可以安靜地聆聽,承載自己的情緒波動。他們要的不是答案,而是一份理解。

當我們太快地回應、分析、評價,實際上是將對話的焦點從「對方的經歷」轉移至「我對事件的看法」,這種轉移,無形中削弱了對方被聽見的感覺。

情緒的容器:真正的傾聽,是溫柔的陪伴

在心理諮詢的語境中,「情緒的容器」這個比喻常常被引用。這個概念指出,人在表達情緒時,需要一個安全、穩定的空間,去盛載那份脆弱與混亂。傾聽者的角色,正是成為那個容器,而不是成為解決問題的機器。

這意味著,我們要有能力暫時放下自己的判斷與意見,只專注於對方的語言、語氣與情感,並以同理心去理解,而非匆忙修正。

真正有力量的回應,往往不是具體的建議,而是一句簡單的:「我明白你現在很辛苦。」這種回應,不單止讓對方感受到被看見,亦有助於釋放內在的壓力,使其逐步回復穩定。

在職場中,願意聆聽的人,更容易建立影響力

傾聽的價值,並不局限於親密關係。在現代職場中,愈來愈多領導者開始意識到,溝通的關鍵,往往不在於說話的技巧,而在於聆聽的深度。

在會議場合中,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迫不及待地發言,試圖展示自己的見解。然而,真正具備影響力的人,卻往往懂得在適當時候保持沉默,細心聆聽眾人的觀點,然後整合出更具全局視野的結論。

據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一項研究指出,在高效能團隊中,那些願意傾聽、能夠吸收他人想法的人,更容易獲得信任與支持。他們不單止促進了溝通的流動,更在無聲之中,建立了穩固的團隊合作文化。

傾聽不等於沉默,而是一種主動的在場

值得一提的是,真正的傾聽,並不代表全程靜默無語。傾聽是一種主動的參與,需要我們以眼神、表情、語氣,甚至簡單的語助詞去傳達「我在聽」、「我在乎」。

適當的回應,如:

「你提到今個月工作壓力特別大,可以多講一點嗎?」
「我聽到你對那件事真的很無力。」

這些回應不是為了主導對話,而是為了延續對話,讓說話者感受到關注與陪伴。它們的意義,在於建立互信與連結,遠勝單向的說教或分析。

三個實用練習,成為更好的傾聽者

一、放下「解決問題」的衝動

下次當有人向你傾訴時,不妨在心中先提醒自己:「此刻我不需要給答案,我只需要在場。」這句提醒,有助於你切換心態,專注於對方的經歷,而非急於作出回應。

二、以身體語言傳遞接納

傾聽不只靠耳朵,也依賴我們的整個身體。適當的點頭、保持眼神接觸、坐姿微傾向對方,這些非語言訊號,都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注與尊重。

三、用開放式問題深化理解

避免只問「是非題」,例如「你係咪唔開心?」改為更具開放性的提問,例如:「你最近好似有啲唔同,可以講下你點睇?」這種問題更能引導對方表達內心感受,而非只作出簡單回答。

讓傾聽成為我們的日常修行

在這個說話太多、真正理解太少的時代,傾聽已成為一種稀缺的能力。它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,而是一種可以不斷練習與培養的習慣。

成為一位真正的傾聽者,不僅是為了成就更好的溝通,更是為了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更深層的理解與連結。我們無法為每一個人解決問題,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那個願意陪伴的人。

「人們不是因為被解決而改變,而是因為被理解而開始改變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