討好型人格:當你太在意別人的感受,會失去什麼? 你經常無法拒絕別人、害怕衝突、總是優先考慮他人需要嗎?這些看似善良的行為,可能是「討好型人格」的表現。表面上維持和諧,實際上卻常在壓抑自我中痛苦掙扎。本文將深入剖析討好型人格的成因、特徵與隱藏代價,並提供具體實踐方法,幫助你在不失溫柔的同時,重拾自我界線。
MBTI 根本不是科學?解構 MBTI 性格測試 MBTI性格測試在香港及全球大受歡迎,無論在職場還是朋友間都經常被提及。不過,MBTI其實是否有科學根據?假如它根本不是科學,那麼我們又應否完全否定其價值?本文將探討MBTI的來龍去脈,並分享在使用這種性格工具時應有的心態與注意事項。
巴納姆效應:你真的了解自己嗎? 巴納姆效應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心理現象。它教會我們認識自我判斷的盲點,讓我們明白在資訊泛濫的時代,培養批判性思維有多重要。本文會深入探討巴納姆效應的成因、生活上的例子,以及如何避免被這種現象誤導,幫助大家提升心理彈性,讓心靈更加健康。
沉沒成本:停止向過去投資才是成長的開始 當我們願意鬆開對沉沒成本的執念,其實是為自己開啟了新的可能性。不再緊抱過去的投資,而是將注意力轉向未來的機會,這不單是一種理性思維,更是一種成熟的心理狀態。沉沒成本只存在於過去,而你的人生還在繼續。選擇向前,就是你最勇敢的行動。
「倖存者偏誤」:你看見的成功,其實只是幸運留下來的故事 倖存者偏誤提醒我們:世上太多被美化的故事,而太少人願意去理解沉默背後的真相。若我們一直只看得見「倖存者」,就會誤以為那是唯一的現實,結果只會加重對自己的苛責與懷疑。在這個資訊過剩的時代,唯有看清事物的全貌,我們才不會迷失於片段的光影之中。
高效思維:以最少努力換取最大效益的思維模式 在這個時代,要忙,是很容易的。但要活得清晰與有質感,卻需要選擇。高效思維,並不是一種冷酷的生產工具,而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自我照顧方式。它提醒我們,不需要做得最多,只需要做對的事情。當我們學會以這種思維來過日子,便能從混亂中抽身,走向一條更有意識、更自在的人生路。
為何學生需要穿着校服?從制服的功能與心理學意義看教育制度的本質 不時有人質疑,為何要強迫穿制服?這是否是一種對個人自由的限制?這樣的聲音值得我們反思——但反思的同時,也要認清,制度本身並非絕對的壓迫。它或許是過渡期的秩序安排,是為了集體利益而設計的框架。我們可以批判制度的僵化,但也不能忽視制度在穩定、管理、教育中的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