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絡主流價值的墮落:當憎人富貴厭人貧成為流量密碼,我們正在集體奔向愚昧
當尖酸刻薄成為人間清醒,仇恨被演算法放大,「網絡主流價值」正在悄悄扭曲我們的認知。這不只是輿論變壞,而是一場結構性的集體沉淪。本文從心理學與社會學角度分析網絡仇恨、階級情緒與流量文化,並提出如何在資訊洪流中保持理性與價值自覺的方法。
在當代網絡社群裡,一種極其弔詭的現象愈來愈常見——越是負面的內容,越能快速傳播。有人成功了,底下留言區往往不是祝賀,而是冷嘲熱諷;有人失敗了,反而有不少人拍手叫好。這種「憎人富貴厭人貧」的集體情緒,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而是整個網絡價值生態長期運作下的結果。
社交媒體平台的演算法天生偏好能引起情緒波動的內容。根據 2022 年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,負面情緒(特別是憤怒與鄙視)比正面情緒更能刺激人們分享與互動。這意味着,一則尖酸刻薄的留言、一次輕蔑的「揭穿」,往往比一段溫暖而理性的討論,能獲得更多的曝光與流量。
當「批評」變成了流量密碼,整個輿論場便開始傾斜。網民不再問「這件事有沒有道理」,而是問「這樣講會不會紅、會不會有流量」。久而久之,理性的聲音被淹沒在嘲諷與對立之中,知識空間從討論與共學,退化成一個大型的圍爐互踩場。
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內容創作者,明明懂得理性表達的重要,最後還是選擇「尖銳」與「極端」的語氣。因為那才是生存之道。
而這種風氣,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集體的價值扭曲。
社會比較與「階級情緒」的無形壓力
要理解這種仇恨情緒的來源,我們得回到一個古老但始終準確的理論:社會比較理論(Social Comparison Theory)。心理學家 Festinger 在 1954 年指出,人們天生傾向透過比較他人來確立自己的價值與位置。而當比較對象看起來「過得比自己好」,負面情緒便會被激發出來。
在現實世界裡,我們或許不會天天與別人比較。但在網絡世界中,每一則限時動態、每一篇開箱文、每一段炫耀財富的影片,都在無形中強化這種「比較慾望」。
這樣的環境,對心理的壓力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。
特別是當經濟壓力、社會流動性下降,年輕人對未來失去信心時,看到別人成功所引發的情緒,不再是「我也可以努力變成那樣」,而是「憑什麼是他不是我」。
這種不滿與怨懟,正是「憎人富貴厭人貧」的心理土壤。
而網絡恰好提供了一個極其方便的出口:一個匿名、低成本、可即時獲得認同的攻擊場。當越來越多的人在留言區、論壇或社群平台中發洩這種情緒時,仇恨就不再是個體的問題,而是一種集體情緒的滾雪球效應。
演算法與仇恨的「擴音器效應」
這裡不得不談到演算法。許多人以為「社群平台只是中立的工具」,但事實上它早已深度參與了價值的塑造。
演算法不是站在旁邊冷眼旁觀的法官,而更像是一個偏好特定聲音的擴音器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:如果你今天在一則新聞底下留了很尖酸的批評,因為引起了大量回覆與爭論,平台會判定「這則留言很有互動價值」,於是它被更多人看見。
反過來,如果你寫的是冷靜的分析或建設性討論,往往沒什麼人理會,也就得不到擴散。長期下來,整個社群就會被推向更極端、更兩極化的情緒氛圍。
這種現象在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名字,叫做「強化偏誤(Reinforcement Bias)」。人們的注意力會被情緒性強的資訊吸引,而平台又不斷強化這些資訊,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
於是我們看到一個荒謬的局面:越尖銳的言論越容易被看見,越溫和的討論越容易被淹沒。
長久下來,理性的人退出了輿論場,留下的只有對立與仇恨。
而我們習慣於將這種現象歸咎於「某些人很壞」,卻忽略了背後是整個系統在推動這種價值傾斜。
從「圍爐取暖」到「圍爐互踩」
早期的網絡社群其實充滿理想主義。論壇、部落格、BBS、知識平台的出現,曾讓許多人以為知識可以自由流通,讓人類更加開明理性。
但現實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——這些原本可以載舟的知識海洋,如今變成了互踩與放大仇恨的糞坑。
所謂的「圍爐取暖」原本是弱勢群體尋求支持的方式,人們在小圈子中分享相似的經驗,獲得共鳴與理解。然而隨着社群演化,這些圍爐變成了價值同溫層,進一步演變成「敵我對立」的戰場。
例如某些議題社群,一開始只是討論結構性問題,但慢慢地,語氣變得極端,任何不完全認同主流論述的發言,都會被圍剿。這種文化的結果,不是促進思考,而是消滅思考。
這讓我想起哲學家哈貝馬斯對「公共領域」的理論。他認為理性的公共討論,是民主社會運作的核心。然而,當網絡公共領域被仇恨、嘲諷與演算法主導,我們離真正的理性公共討論,就愈來愈遠。
在資訊仇恨時代,如何自我防禦
我們不能指望平台會自動改變,也不能天真地以為「社會風氣」會自己好轉。在仇恨與情緒被系統性放大的網絡環境中,每個人都需要培養價值自覺與心理免疫力。
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:
- 刻意降低被動接收資訊的時間
不必每天都沉浸在留言區或熱搜榜。資訊焦慮往往來自無意識的暴露。設定「閱讀時間」,而非讓演算法主導你的注意力,是第一步。 - 練習「延遲反應」
看到不順眼的內容時,不要立刻留言或轉發。情緒會在 90 秒內達到高峰,再慢慢下降。給自己一點時間,理性往往就在這短短幾十秒中找回來。 - 避免陷入同溫層的回音室
如果你發現自己只接觸一種聲音,應該刻意去接觸不同的觀點。雖然不一定要認同,但能幫助你保持判斷力,避免陷入情緒性對立。 - 練習「價值對焦」
不要讓仇恨牽著走,想清楚「我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價值」。是正義?是理性?還是單純想發洩?這個問題看似簡單,但能幫你分辨「情緒性的對立」與「建設性的討論」。 - 培養資訊素養
學會辨識標題黨、煽動性言論與斷章取義的內容。這是一種現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。網絡不是中立的,它有方向、有設計,也有利益結構。
這些方法或許看起來不起眼,但它們的力量在於個體自覺的累積。當更多人開始不再被仇恨牽著鼻子走,網絡的主流價值才有機會真正轉變。
我們正在奔向愚昧,還是開始覺醒?
當尖酸刻薄被包裝成人間清醒,當仇恨被稱作「說真話」,當演算法取代了理性,網絡的價值觀其實已經被重塑。我們可以繼續在仇恨與對立中麻痺自己,也可以選擇保持清醒與溫度。
許多人會說:「這只是網絡而已,不是真的。」但事實是,網絡早已不是虛擬,它滲透到我們的日常、情緒與價值判斷。每一次的轉發、留言與反應,其實都在參與建構這個公共空間。我們也許無法控制他人的惡意,但可以選擇不被同化、不成為那個放大仇恨的一環。
或許,這才是真正的「人間清醒」。
從仇恨中抽身,才有真正的自由
當「憎人富貴厭人貧」成為主流價值,當負面情緒取代了理性討論,我們其實失去的不只是網絡的文明,更是自己判斷的自由。我們無法改變整個系統,但可以選擇不被它吞噬。
理性與善意,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中可能顯得脆弱,但脆弱不代表無力。真正的改變,往往從一個人開始,一點一滴累積。
清醒,不是變得尖銳,而是學會不被仇恨操控。而這也許就是我們在這場資訊戰爭中,最重要的防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