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會出現網暴?網絡欺凌與現實比較下的心理與社會啟示

網暴與網絡欺凌近年愈來愈普遍,不論在香港還是台灣,社交平台常出現群眾一窩蜂攻擊某人的情況。本文將分析為什麼網暴比現實中更容易出現,探討「跟風立場」與「落井下石」的心理機制,並提供覺察與改善的方法。從心理學與社會學角度出發,幫助讀者理解這一現象,避免自己無意中成為網暴的一份子。

為什麼會出現網暴?網絡欺凌與現實比較下的心理與社會啟示
Photo by Furkan Elveren / Unsplash

「網暴」一詞是「網絡暴力」的簡稱,泛指透過留言、分享、攻擊性貼文或集體輿論,對某人進行羞辱、攻擊甚至人格抹殺。相比現實中的欺凌,網暴往往規模更大、速度更快,而且留下的數位痕跡更難抹去。

現實中的欺凌需要在特定場域,如學校或職場,涉及有限的人際互動。但網絡世界的特點是「無限放大」:一個人的失言、錯誤甚至只是片面的片段,都可能瞬間傳播至成千上萬人眼中。這正是網暴比現實更危險的地方。

不少人以為自己只是「按個讚」或「轉發一下」,其實已經成為網暴鏈條上的一環。心理學家指出,這種「旁觀者效應」在網路上更為強烈,因為個體往往低估自己行為的影響力,覺得自己只是「其中之一」,責任被稀釋掉了。

為什麼網暴比現實更容易發生?

要理解網暴,我們必須結合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。以下幾個原因尤其值得關注:

1. 匿名性與責任感的消失

網路提供了一個相對匿名的環境,很多人認為「反正沒有人知道我是誰」。這樣的認知讓責任感下降,人更容易說出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說的惡毒言詞。心理學上稱之為「網絡去抑制效應」(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),這解釋了為什麼網路上的語言常常比面對面更激烈。

2. 從眾效應與立場化

當看到大量留言都在批評某人,我們的大腦很自然會認為「既然這麼多人都這樣想,那應該是對的」。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中所謂的「羊群效應」(herd behavior)。許多人甚至沒有真正了解事情的全貌,就先站隊,發表看似正義的評論。這種「跟風立場」讓網暴更快累積,形成雪球效應。

3. 落井下石的快感

在社會學角度來看,群眾在網路上攻擊某人,往往帶有「強化群體認同」的功能。簡單來說,當我們一起指責一個人時,會覺得自己屬於「正義的一方」,這種心理上的滿足甚至會讓人感覺愉快。結果就是越來越多人願意「落井下石」,不自覺地成為加害者。

4. 言語與後果的脫節

在現實中,如果你當面羞辱某人,能直接看到對方的表情與痛苦反應,這會讓大部分人收斂。但在網路世界,這種回饋消失,人容易低估言語的殺傷力。對某些人來說,鍵盤上的字只是符號,但對被攻擊的人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心理壓力。

現實中的欺凌與網暴的差異

要比較網暴與現實欺凌,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看:

  1. 範圍:現實欺凌通常局限在校園、職場,受害者的壓力來自有限的群體;網暴則可能同時來自數百甚至數千人。
  2. 持續性:現實欺凌有時隨著人事變動會消失,但網路上的文字和影像很難完全刪除,受害者即使多年後仍可能再次被翻出。
  3. 參與門檻:在現實中欺凌需要「親自行動」,而網路上只需動動手指,成本極低,參與者也更容易說服自己「沒那麼嚴重」。
  4. 社會觀感:現實欺凌往往被視為「校園問題」或「職場問題」,但網暴有時甚至被誤解為「輿論監督」,這模糊了善意批評與惡意攻擊的界線。

為什麼很多人不自覺成為網暴的一份子?

不少人會覺得「我只是留言,不算什麼」。然而,這正是問題所在。以下幾個心理偏誤解釋了這種現象:

  • 責任分散效應:當很多人一起攻擊,個體會覺得「不是我一個人在做」,責任被稀釋,行為更容易升級。
  • 正義幻覺:很多人以為自己是在「伸張正義」,卻沒有意識到自己言辭的傷害性。
  • 情緒感染:網路討論氛圍往往帶有強烈情緒,人在其中很容易受感染,跟著情緒而非理智行動。

這些心理機制交織在一起,讓網暴成為一個「誰都可能無意參與」的現象。

如何覺察自己不要成為暴力份子?

我們不可能完全避免在網上發表意見,但可以透過幾個步驟讓自己更有意識:

  1. 暫停三秒鐘:在按下留言鍵前,問自己:「這句話如果面對面說,會傷害對方嗎?」
  2. 檢視資訊來源:不要只看標題或片段,盡量找原始資料,避免被帶風向。
  3. 區分批評與攻擊:批評行為或觀點可以,但攻擊人格與羞辱則是另一回事。
  4. 減少情緒化用詞:像「垃圾」「死開」這類詞語只會加深對立,幾乎沒有建設性。
  5. 設立個人守則:有些人會設定「不轉發未查證的訊息」或「不在深夜留言」的原則,減少衝動性行為。

網絡風氣我們能做些什麼?

改善網絡環境不僅僅是靠法律或平台規範,個體的選擇同樣重要。以下幾個方向值得推動:

  • 教育普及:在學校或社區引入媒體素養課程,讓人學會辨識資訊、理解責任。
  • 平台責任:社交平台需要設計更有效的舉報機制,並強化「刪文」與「凍結帳號」的透明度。
  • 公共討論文化:鼓勵理性討論,減少「人身攻擊式」的輿論操作。
  • 支持受害者:不要只關注事件的熱度,更應建立心理支援系統,幫助受害者走出陰影。

雖然這些做法看似理想化,但其實每一個小小行為都能產生累積效應。少一次跟風,多一次思考,就是改善風氣的一步。

在網路時代重新學習「責任」

網暴的出現,並不是因為人性突然變壞,而是網路放大了我們原本的弱點:從眾、情緒化、匿名感與責任稀釋。在現實世界中,我們仍會顧慮表情與後果,但在網路上,這些屏障被移除,讓語言的暴力化更容易發生。

反思起來,真正的課題並非「如何杜絕網暴」,而是「如何不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份子」。當我們能停下來思考,多檢視自己的言行,就算不能完全阻止網暴,至少能避免自己加深它的傷害。網路本來應該是交流與分享的地方,如果我們能以更理性與尊重的方式參與,或許未來的網絡風氣會比今天更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