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那麼多人相信柬埔寨騙案?揭開僥倖心理與人性陷阱

近年「柬埔寨騙案」成為熱門新聞,卻仍有人受騙上當。即使媒體不斷報導,為什麼還有人相信?本文從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角度分析人類的僥倖心理、資訊偏誤與信任機制,並結合真實案例探討為何騙案如此真實。同時提出防範方法,幫助讀者建立資訊判斷力與自我保護意識。關鍵詞包括「柬埔寨騙案」、「僥倖心理」、「防範詐騙」。

為什麼那麼多人相信柬埔寨騙案?揭開僥倖心理與人性陷阱
Photo by Jametlene Reskp / Unsplash

很多人會疑惑:明明柬埔寨騙案幾乎每隔幾天就上新聞,為什麼還是有人願意交出金錢甚至親身赴當地?這背後反映的不是單純的無知,而是「資訊與動機的不對稱」。

首先,新聞雖然報導頻繁,但對於部分人來說,那些新聞好像「與自己無關」。有人心底會想:「報導的是其他人,自己不會那麼倒楣吧?」這種心理距離感,使得風險被低估。

此外,媒體的報導往往著重於驚悚情節或社會輿論,而沒有深入解釋詐騙手法如何演變,反而讓一些人認為「只要自己小心一點,就不會出事」。事實上,詐騙往往比人們想像得更專業,甚至利用真實公司名義或合法外衣來增加可信度。

僥倖心理:人類最古老的弱點

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「僥倖心理」是柬埔寨騙案得以奏效的重要原因。人類大腦天生傾向高估小概率的獲利機會,而低估損失的可能性。這在行為經濟學的「前景理論」(Prospect Theory)中有明確的解釋。

舉例來說,當有人看到一份工作廣告,標榜「月入十萬、包住宿、機票補貼」,即便心中隱約覺得可疑,仍然會想:「萬一是真的呢?」這個「萬一」就是僥倖心理的具體體現。它與人買六合彩、參加抽獎的心理驅動相似。

更關鍵的是,僥倖心理往往在經濟壓力或人生低潮時被放大。對於急於脫離困境的人,風險的警告反而變得不那麼重要。他們更願意相信一線希望,而不是眼前的困境。

騙案的真實性:專業化、劇本化的操控

很多人以為柬埔寨騙案就是簡單的網路騙局,但事實遠比想像複雜。這些騙案背後有完整的產業鏈,包括招募、培訓、劇本、話術,甚至利用真實的公司註冊資料來營造信任感。

例如,有些受害者在被招募前,真的會拿到一份看似正規的工作合約,甚至有公司網站、商業登記號碼等資料。這種「真實包裝」足以降低大部分人的懷疑。

社會學上有所謂「結構性信任」:人們傾向相信看起來符合社會規範的事物。例如,看到公司地址、正規標誌,就自然會認為「應該沒問題」。騙案正是利用了這個人性弱點,將假象與真實交織,讓人難以分辨。

再加上社交媒體的加持,有些騙子會利用朋友的朋友、熟人介紹,進一步強化可信度。當詐騙訊息帶有「人情」或「同鄉」的色彩,人就更難拒絕。

為什麼會有人相信?心理機制的深層剖析

除了僥倖心理與結構性信任,還有幾種心理機制值得注意:

  1. 確認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
    當一個人已經想要相信某件事,他會特意尋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證據。若有人上網搜尋「柬埔寨工作機會」,遇到一兩則「成功案例」,就會自我安慰,忽略大量的負面報導。
  2. 社會認同(Social Proof)
    在陌生情境下,人往往依賴他人的行為來判斷是否可信。如果看到「很多人都去了」、「群組裡的人都說好」,便更容易放下戒心。這與廣告中的「九成顧客推薦」是同一種心理效應。
  3. 稀缺效應(Scarcity Effect)
    騙徒常用「名額有限」、「要快決定」來製造緊迫感。這讓人來不及理性思考,就在壓力下做出決定。這種手法不只存在於騙案,也常見於行銷推廣。
  4. 權威效應(Authority Bias)
    如果對方聲稱「有大公司支持」、「有政府背書」,人就更容易相信。人類在面對權威象徵時,會自動降低質疑。

什麼人更容易受騙?

理論上,每個人都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受騙,但確實有一些群體更高風險:

  • 經濟壓力大的人:當財務困境或失業狀態下,對快速致富的誘惑特別敏感。
  • 年輕且缺乏經驗的人:剛踏入社會,對職場與契約的認識有限,較容易相信「看起來專業」的說辭。
  • 資訊落差明顯者:對網路詐騙、國際新聞不熟悉的人,難以辨識風險信號。
  • 過度自信的人:認為自己「不會那麼容易上當」,結果反而放下戒心。
  • 孤立或渴望機會的人:缺乏社交支持系統時,更容易被「善意的招手」吸引。

值得強調的是,受騙並不等於愚蠢。這些心理弱點與社會情境的結合,使得「理性」暫時失效。

騙案如此真實,我們該如何防範?

既然詐騙利用的是人性弱點,防範的關鍵就在於建立「延遲懷疑」的習慣。以下幾點具體建議:

  1. 資訊來源多元化
    不要只依賴單一訊息,特別是來自陌生人或社交平台的。查詢官方新聞、政府公告,並交叉比對。
  2. 學習基本的詐騙模式
    和學開車一樣,了解規則能減少意外。若知道「高薪低門檻」、「急需決定」常是警訊,就能更快辨識。
  3. 練習延遲決策
    面對任何看似美好的機會,給自己至少一天時間冷靜思考。很多衝動決定都是在時間壓力下做出的。
  4. 建立信任網絡
    有疑慮時,詢問家人朋友或相關專業人士。外部意見往往能突破「確認偏誤」。
  5. 提升資訊素養
    在香港、台灣,近年政府和非營利組織都有推動「防詐教育」。參加講座或線上課程,能幫助我們提升判斷力。

這些方法看似簡單,但貴在實踐。畢竟騙徒永遠比想像更精明,我們需要透過制度與個人意識的雙重防線,才能避免成為受害者。

保持警覺,學會懷疑的智慧

柬埔寨騙案之所以層出不窮,不只是因為騙徒聰明,更因為人性存在共同的弱點。僥倖心理、社會認同與資訊偏誤,讓我們在壓力或渴望中做出錯誤判斷。

然而,這也提醒我們: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懷疑並非消極,而是一種必要的智慧。適度的懷疑不是否定一切,而是給自己空間,避免被假象牽著走。

或許,我們無法徹底消除騙局,但可以透過教育、批判思維與集體警覺,減少受害者的數量。真正的防線,不只在法律與警方,而是在每個人的腦袋與心態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