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算法如何操控我們的資訊視野?
在這個演算法主導的年代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科技上的升級,更是心理上的覺醒。只有當我們意識到「選擇權」其實是可以被奪走的,我們才會真正珍惜那個「主動選擇」的權利。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,我們每天滑手機、看影片、追貼文,好像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與選擇權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其實我們所看到的,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,而是某個經過計算過後的「版本」?背後那位「編輯」不是記者、不是專家,而是一條無聲無色、卻強大無比的力量:演算法。
這條演算法,並不是邪惡的存在。但它的運作方式,無形中改變了我們的資訊攝取方式、情緒狀態,甚至對世界的理解。對於我這樣長期關注個人成長與心理健康的人來說,演算法帶來的心理影響,實在不容忽視。
看不見的資訊過濾
我們以為我們在「選擇」資訊,實際上,我們是在被選擇。當你在IG、Facebook、YouTube 上滑動,每一個點讚、每一次停留、每一個分享,演算法都在默默記錄,然後推斷你「應該」想看什麼。
這種個人化推薦,看似貼心,但卻把我們困在一個資訊泡泡(information bubble)裡面。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很多,其實只是重複接收同一種觀點,對其他世界視而不見。這正是所謂的「過濾氣泡」(Filter Bubble)。
心理學家指出,人類傾向於尋找與自己信念相符的資訊,這叫做「確認偏誤」(confirmation bias)。而演算法正正利用這個偏誤,加強我們原有的信念,削弱我們思辨的能力。當我們看見與自己立場相反的訊息時,更容易產生排斥甚至攻擊傾向。這是極化社會形成的溫床。
情緒被操控的時代
演算法不只是改變我們看的東西,更影響我們的情緒。
曾有一項 Facebook 的實驗,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,調整他們新聞牆中出現的正面與負面帖文,結果發現,看到負面內容的人,確實會發更多負面訊息。這種「情緒感染」(emotional contagion)在社交媒體上尤為明顯。
我們每日接觸的資訊,看似只是娛樂,但其實對我們的心情與心理狀態有著長遠影響。如果你經常被「世界末日式」的新聞轟炸,或是常常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照,自然會產生焦慮、自我懷疑甚至抑鬱傾向。
作為一個心理輔導員,我在日常輔導中已見過無數例子。年輕人因為長期暴露於「理想生活」的內容,誤以為自己的人生一團糟;父母因為網上流傳的極端資訊,而與子女意見不合,導致代溝加深。這不是個別現象,而是演算法世界下的集體心理困局。
為什麼我們甘心受控?
很多人會問:既然我們知道演算法在操控我們,那為什麼我們還不願意改變?
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習慣,也涉及一種「舒適的虛假感」。演算法帶來的世界,是熟悉的、順耳的、容易接受的。我們不需要爭辯,不需要思考,輕輕滑一下就能得到「我們想看到」的東西。
這就好像心理學裡說的「認知吝嗇」(cognitive miser)現象,人類傾向於節省認知資源,不願花力氣去挑戰自己的信念。而演算法提供的,剛好是一個讓人可以輕鬆「逃避現實」的環境。
同時,它也讓我們「錯誤地感到自己很有知識」。因為資訊一直來,我們以為自己掌握了世界的脈動,實際上我們只是在被動接受單向內容。這種錯誤的掌控感,更加強了演算法對我們的影響力。
有什麼可以做?
那麼,我們是不是只能無力接受?不是。
首先,我們要重新學會「主動選擇」資訊來源。避免只依賴社交平台的推薦,刻意追蹤一些持不同立場或背景的媒體,甚至重拾看報紙、聽長訪問節目的習慣。這不只是獲取資訊,更是一種心理訓練。
其次,建立數位素養(digital literacy)是每個人必須要做的事。我們要學會分辨資訊的來源、質素與背後的意圖。尤其是在假新聞與陰謀論泛濫的時代,不具備媒體判讀能力,是極危險的。
第三,限制自己的使用時間。試試用 app 來追蹤自己每天花多少時間在不同平台上,設定停用時間。你會發現,很多焦慮和疲累,其實是來自無意識的滑動。
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,我們要保護自己的心理邊界。演算法世界本質是無止境的,但我們的心靈不是。學習 mindfulness、寫日記、與人面對面交流,都是重建內在穩定的好方法。心理學有一個觀念叫「心理彈性」(mental resilience),意思是即使在壓力與不確定下,也能維持內在的平衡。這正是我們在演算法時代中,最需要的一種力量。
重拾資訊的主權
演算法並不是壞人,但它不是中立的。它是一面鏡子,反映我們的喜好與偏見,也是一隻手,牽引著我們的注意力與情緒。
在這個演算法主導的年代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科技上的升級,更是心理上的覺醒。只有當我們意識到「選擇權」其實是可以被奪走的,我們才會真正珍惜那個「主動選擇」的權利。
透過更清晰的資訊判斷力、更堅韌的心理彈性,我們不只是更自由的資訊使用者,更可以成為這個社會中更有力量的個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