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生菌與情緒的關係:從腸道養出好心情的祕密

益生菌與情緒的關係,正為我們打開一條嶄新的自我照顧之路。原來快樂,不只是心理的事,也是一種生理的狀態。從每星期多吃20種植物性纖維、補充天然發酵食品,到避免濫用抗生素與高糖飲食,這些看似簡單的選擇,其實就是我們給自己的一份情緒投資。

益生菌與情緒的關係:從腸道養出好心情的祕密
Photo by Louis Hansel / Unsplash

在我們追求心理健康的路上,很多人會選擇看書、做運動、尋求治療,但很少人會想到,其實「腸道」這個我們每天與之共處的器官,亦可能是我們情緒穩定與否的關鍵。近年不少研究開始指出,腸道與大腦之間其實存在著一條緊密相連的「腸腦軸線」(gut-brain axis),而腸道內的「益生菌」更可能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、壓力水平,甚至焦慮與抑鬱傾向。

腸腦軸線是甚麼?

腸腦軸線是一條雙向溝通的系統,將我們的大腦與腸道連繫起來。這條軸線不單是解剖學上的神經連接,更牽涉荷爾蒙、免疫反應與微生物群(即腸道菌群)之間的互動。簡單來說,我們的情緒會影響腸道健康,而腸道的狀態亦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情緒。

以焦慮為例,有些人情緒緊張時會容易肚痛、腸胃不適,相反,若腸道菌群失衡,也可能會出現易怒、低落等情緒問題。這種互相影響的關係,就是腸腦軸線的體現。

益生菌如何影響情緒?

益生菌是指對人體有益的腸道微生物。它們能夠維持腸道屏障健康,防止有害細菌過度繁殖,亦可協助消化、合成維他命,甚至製造部分神經傳導物質,例如血清素(serotonin)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約九成的血清素並非由大腦製造,而是由腸道內的細胞與細菌合成。這個神經傳導物質對我們的情緒、睡眠、食慾都有重要影響,當血清素不足時,我們往往會感到情緒低落、缺乏動力。因此,腸道的健康狀態就間接成為了調節情緒的基礎。

有研究發現,長期服用含特定益生菌的補充劑,如雙歧桿菌(Bifidobacterium)或乳酸桿菌(Lactobacillus),可以減低壓力水平與焦慮感,甚至在某些輕度抑鬱個案中,有助改善情緒狀態。

飲食與益生菌:怎樣吃出好情緒?

除了靠補充劑,日常飲食其實已經可以幫助我們養出健康的腸道菌群。當中最關鍵的元素,就是「益生元」(prebiotics)與「多樣化纖維」。

益生元是指能夠餵養益生菌的食物,大多數屬於不可被人體消化的植物纖維。當這些纖維到達大腸,益生菌便會將它們發酵,產生有益的短鏈脂肪酸(如丁酸鹽),從而強化腸道屏障、減少炎症,並可能間接影響大腦的神經訊號。

有趣的是,最新的營養建議不再單純追求「每日攝取幾克纖維」,而是提倡「每星期吃至少20種不同類型的植物性食物」,以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。這包括不同顏色的蔬菜、全穀類、豆類、水果、堅果與種子等。

舉個例子:菠菜、紅蘿蔔、南瓜、西蘭花、茄子、番茄、蘋果、香蕉、奇異果、藍莓、核桃、腰果、亞麻籽、糙米、黑豆、綠豆、燕麥、藜麥、紫菜、香菇。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,其實每一樣都代表一種植物纖維的「品種」,當我們的飲食愈多元,就愈能飼養不同類型的好菌。

發酵食品也是關鍵之一

除了纖維,發酵食品亦是補充益生菌的天然來源。例如:納豆、泡菜、味噌、乳酪、康普茶(Kombucha)、醃菜等。這些食物中含有天然的活性菌種,能夠補充腸道內的有益菌。

不過,需要注意的是,不是所有市面上的發酵食品都含活菌。有些加工過度或經高溫處理後的產品,其實已經失去原有的益菌活性。例如某些超市的即食泡菜或加糖的乳酪,成份中雖有發酵痕跡,但對腸道幫助有限。選擇時可查看標籤,或挑選標示含「活性益菌」的產品。

小心益菌的「天敵」

在努力攝取益菌的同時,也要避免某些會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活習慣。當中最常見的就是過度服用抗生素。雖然抗生素對治療感染非常有效,但它們亦會一併消滅體內的有益細菌。因此,在使用抗生素後,建議補充益生菌並調整飲食,以修復腸道生態。

另外,過量糖分、精製碳水化合物、油炸食物、高壓生活與缺乏睡眠,亦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,影響情緒穩定。

情緒管理的新角度:由腸開始

在情緒健康的路上,我們往往只著眼於大腦或心理層面的改變,卻忽略了身體內部的微小世界。腸道不只是消化器官,更是一個極具智慧的「第二大腦」。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,正在默默地影響着我們每天的感覺、思維與行為。

也許我們無法即時改變情緒,但可以從今天的一餐開始,為自己建立一個有利情緒平衡的環境。當腸道菌群健康而多樣,血清素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才能穩定產生,而我們的情緒,也更容易保持平衡與韌性。

從飲食中培養情緒韌性

益生菌與情緒的關係,正為我們打開一條嶄新的自我照顧之路。原來快樂,不只是心理的事,也是一種生理的狀態。從每星期多吃20種植物性纖維、補充天然發酵食品,到避免濫用抗生素與高糖飲食,這些看似簡單的選擇,其實就是我們給自己的一份情緒投資。

如果你正面對情緒困擾,不妨從調整腸道健康開始。這不代表飲食可以取代心理治療,但它是一種輔助,更是一種日常自我關懷的方式。當我們學懂聆聽腸道的聲音,也許,會發現原來真正的平靜,來自我們體內微小而堅韌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