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鬱症與焦慮症的分別:理解心理健康的兩大核心挑戰

抑鬱症與焦慮症常被大眾混淆,兩者雖同屬常見心理疾病,但在症狀、成因與治療上皆有差異。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「抑鬱症與焦慮症的分別」,包括定義、表現、是否可能同時出現、細分類型與治療差異,並結合心理學理論與生活實例,協助讀者更清晰地理解這兩種心理健康挑戰。

抑鬱症與焦慮症的分別:理解心理健康的兩大核心挑戰
Photo by Solving Healthcare / Unsplash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經常聽到「抑鬱症」與「焦慮症」,但很多人並不真正理解兩者的差別。有些人以為抑鬱症就是心情不好,焦慮症就是緊張過度;也有人誤以為它們是同一種病,只是叫法不同。其實,抑鬱症與焦慮症雖然同屬常見的心理疾病,卻在本質、症狀與治療上各有不同。理解兩者的分別,不只是醫學上的知識,更是現代人自我照顧的重要一環。因為這些心理狀況往往與我們的工作壓力、人際關係,甚至生活方式息息相關。

什麼是抑鬱症?低潮並非只是情緒問題

抑鬱症(Depression)並不是單純的「心情不好」,而是一種長期、持續影響情緒與功能的心理疾病。患者往往感到情緒低落、無力、失去興趣,甚至對生活中的事物失去意義感。

心理學上,抑鬱症通常與大腦神經傳導物質(如血清素、去甲腎上腺素)的失衡有關,同時也受到環境與心理因素的交互影響。例如長期工作壓力、人際衝突或重大打擊,都可能成為誘發因素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抑鬱症的表現包括:

  • 持續兩週以上的低落情緒
  • 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愉悅感
  • 睡眠與食慾顯著改變(過多或過少)
  • 注意力不集中,做事困難
  • 無價值感、自責,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念頭

需要留意的是,抑鬱症並不等同於「一時的難過」。人生本來有起有落,心情低潮是正常的,但若這種低潮狀態持續太久,並影響到生活功能,就可能是抑鬱症。

什麼是焦慮症?過度的擔憂與身心緊繃

焦慮症(Anxiety Disorders)則是一組心理疾病的總稱,核心特徵是「過度的擔心與恐懼」。焦慮在正常狀況下其實有保護作用,它提醒我們面對危險時要小心。但當焦慮反應過度,或者在沒有明顯威脅的情況下仍持續出現,就可能演變為焦慮症。

焦慮症的主要表現包括:

  • 持續的緊張與憂慮,難以控制
  • 心跳加速、出汗、顫抖、腸胃不適
  • 難以放鬆,總覺得「會有壞事發生」
  • 迴避可能引發焦慮的場合或人際互動

焦慮症其實還可以細分成不同類型,例如廣泛性焦慮症、恐慌症、社交焦慮症、特定恐懼症等等。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焦點,有人可能是對社交場合極度恐懼,有人則是經常經歷突如其來的恐慌發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焦慮症往往影響身體感受,患者常常先到內科檢查心臟或腸胃,卻找不到明顯病因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焦慮症容易被忽視。

抑鬱症與焦慮症的主要分別

雖然抑鬱症與焦慮症同屬情緒相關的心理疾病,但兩者有一些關鍵分別。

  1. 情緒核心不同
    • 抑鬱症以「低落、無望、無力」為主
    • 焦慮症則以「擔憂、恐懼、緊張」為主
  2. 身心狀態差異
    • 抑鬱症患者常覺得身體沉重,行動遲緩
    • 焦慮症患者則身體過度亢奮,心跳加速、難以靜下來
  3. 對生活的影響
    • 抑鬱症容易導致「缺乏動力」
    • 焦慮症則常導致「過度擔心與過度行動」
  4. 心理機制差異
    • 抑鬱症與「習得無助感」理論有關,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指出,當人長期面對無法掌控的失敗時,容易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,進而陷入抑鬱。
    • 焦慮症則更常與「過度警覺系統」相關,大腦杏仁核對威脅反應過度放大,導致身心長期緊繃。

總結一句,有點像「煞車與油門」的對比:抑鬱症像是煞車踩到底,動不了;焦慮症則像油門踩到底,停不下來。

抑鬱症與焦慮症會同時出現嗎?

答案是肯定的。研究顯示,抑鬱症與焦慮症的共病率極高。臨床上,許多患者同時具有抑鬱與焦慮的症狀,甚至兩者會互相加劇。

例如,一個人因長期焦慮導致生活疲累,久而久之可能感到無望,進而發展為抑鬱症;反過來,抑鬱患者因缺乏能量與信心,可能會開始擔心自己無法完成工作或維持人際關係,進一步引發焦慮。

醫學統計顯示,約有一半的重度抑鬱症患者同時符合焦慮症的診斷標準。這種「雙重負擔」不但讓病程更複雜,也增加治療難度。

抑鬱症與焦慮症的細分類型

抑鬱症與焦慮症都不是單一疾病,而是各自有細分類型。

抑鬱症常見分類

  • 重度抑鬱症(MDD):最典型的抑鬱症表現,嚴重影響生活功能。
  • 持續性抑鬱症(PDD):症狀較輕,但持續兩年以上,俗稱「慢性抑鬱」。
  • 產後抑鬱症:在女性分娩後出現,與荷爾蒙變化有關。
  • 季節性情緒失調(SAD):常在秋冬季出現,與日照不足相關。

焦慮症常見分類

  • 廣泛性焦慮症(GAD):長期過度擔心生活各方面,難以控制。
  • 恐慌症:突發性的強烈恐懼,伴隨心悸、呼吸急促等。
  • 社交焦慮症:在社交場合中過度恐懼被評價或否定。
  • 特定恐懼症:對特定事物或情境(如高處、動物)產生極大恐懼。

理解這些細分類型有助於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。

治療方法:有共通也有分別

抑鬱症與焦慮症的治療既有共通之處,也存在差異。

共通方法

  • 心理治療:如認知行為治療(CBT),幫助患者挑戰負面思維模式,建立更健康的應對方式。
  • 藥物治療:抗抑鬱藥(如 SSRI、SNRI)同時對焦慮症也有效。
  • 生活習慣調整:規律作息、運動、健康飲食、減少酒精咖啡因等,都有助於改善症狀。

差異方法

  • 抑鬱症治療重點:常強調如何逐步重建「行動與動力」,例如透過行為活化法,讓患者重新找回日常活動的價值。
  • 焦慮症治療重點:則更多採取「暴露治療」與「放鬆訓練」,協助患者逐步面對恐懼情境,降低過度警覺反應。

需要強調的是,治療過程必須由專業醫師與心理師評估,不宜自行判斷。藥物治療也不應視為「靠藥物就能解決」,而是與心理治療及生活調整配合,效果最佳。

理解差異,建立心理健康的耐力

抑鬱症與焦慮症是當代社會最常見的兩大心理健康挑戰。兩者有不同的表現與機制,但也常常交織出現。理解它們的差異,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早辨識問題,也能在支持親友或自我調適時更有方向。

從哲學角度來看,抑鬱與焦慮其實反映了人類面對「過去」與「未來」的困境。抑鬱讓人困在過去的失落,而焦慮則讓人被未來的未知壓得喘不過氣。學會在當下生活,或許就是我們面對這些心理挑戰的一種方法。

心理健康的照顧沒有速成法,這是一場長跑而不是短跑。只要我們持續學習與實踐,不論是透過專業協助還是日常的自我照顧,都能逐步累積面對挑戰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