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來沉默不作為都是一種參與?社會中的「袖手旁觀」其實也在形塑現實
你以為「不發聲」就是中立嗎?其實,沉默與不作為,本身也是一種參與社會的方式。當我們在環保、網絡輿論、公共議題上選擇置身事外,某種程度上,就是默許現狀持續惡化。本文將從社會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角度,探討沉默的社會效應,並分享如何在不同情境中選擇適度「作為」。這不只是價值選擇,更是一種責任與意識的展現。
在許多公共議題中,人們常說:「我不想參與政治」、「我只是想好好過自己的生活」,彷彿只要不發聲,就能置身事外。然而,社會學中有一個經典概念:「沉默的螺旋」(Spiral of Silence),指出當人們對主流意見保持沉默,就會強化主流聲音的力量,弱化少數聲音的能見度。結果是,那些少數但重要的聲音會被慢慢抹除,讓不公義的現象成為「被默許的常態」。
舉個生活中的例子。
假設某個住宅區有人長期亂丟垃圾,其他居民雖然看不慣,但心想「反正不是我丟的」或「不想惹麻煩」,於是沒有人舉報。久而久之,這種行為被視為「無傷大雅」,甚至變成社區文化的一部分。最終受害的,是整個居住環境與所有居民本身。
在心理層面來看,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。人們傾向於避免衝突,也低估了自己不作為的後果。根據社會心理學家 Bibb Latané 和 John Darley 1968 年提出的「旁觀者效應」(Bystander Effect),當事件發生在公共場域時,如果周圍有越多人,人們越可能選擇袖手旁觀。這種集體沉默,使問題逐漸惡化,甚至變得難以挽回。
這不只發生在社區環境,也發生在網絡輿論、社會議題、甚至工作場所中。
沉默並不是真正的「中立」,而是一種默許。當我們不作為,我們其實就是參與了現狀的延續。
從理論到現實:沉默如何塑造社會氛圍
很多人以為「我不說話,就什麼影響都不會有」,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。沉默在社會互動中,反而具有強大的「間接力量」。
1. 沉默會鞏固權力結構
當一種不公或錯誤的行為沒有人反對,就會被視為「被接受」。例如在公司內部,若一位主管經常以壓迫或情緒勒索方式管理,但同事們為了「不惹事」而選擇沉默,這樣的行為便會被默認。管理者甚至可能誤以為自己的方式「有效」。這就是沉默如何助長權力不對等的典型場景。
2. 沉默會削弱改變的可能性
社會變革從來不是靠少數人完成的。環保運動、反歧視、性別平權……每一個議題的推進,都是因為有足夠多的人願意不再沉默。相反地,當大多數人選擇袖手旁觀,再正義的聲音也會被淹沒。
這就像一杯濁水,如果沒有人攪動,沉澱的污濁只會越來越厚,水永遠不會變清。
3. 沉默是一種「心理安慰劑」
很多人選擇不作為,是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讓自己心安。他們會告訴自己:「我沒有害人」、「我只是保持中立」。但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,用來避免面對道德壓力與責任。從行為經濟學角度來說,這是一種「合理化偏誤」,人們傾向於用各種理由來讓自己的不作為看起來合理,進而逃避道德困境。
當環保與網絡氣氛成為沉默的受害者
1. 環保議題中的「沒差吧心態」
以環保為例。每當有人提倡減塑、節能或減少碳排放,總會有不少人心想:「我一個人不用塑膠袋有什麼用?世界又不會因此改變。」
這種想法其實就是沉默與不作為的一種。當越來越多人這樣想,環境惡化的速度只會更快。相反地,許多成功的環保行動,往往來自一小群人堅持不沉默、不妥協,進而影響制度與社會習慣。
根據《Nature》期刊 2018 年的一項研究指出,只要有 25% 的人口堅定支持某個社會改變,就有機會觸發整體社會的「臨界轉變」(Critical Mass Shift),形成連鎖效應。換句話說,即使你只是眾多人中的一份子,你的作為也可能是關鍵的一環。
2. 網絡輿論中的「圍觀不介入」
網絡世界尤其是沉默效應的重災區。當一場言論霸凌或人肉搜索在社群平台上發生,多數人選擇「滑過去」,甚至默默按讚熱門留言,這其實就是對霸凌者的一種無聲支持。
久而久之,這樣的網絡氛圍就會變得越來越惡劣,理性聲音被淹沒,極端立場佔據主流。
我們不一定要成為那個站出來高喊正義的人,但至少可以不成為讓錯誤更壯大的沉默者。舉報、按下「不喜歡」、轉發理性聲音,甚至只是拒絕轉發帶有惡意的內容,這些小動作都比沉默更有力量。
何時該「作為」?這是一門選擇的智慧
當然,並不是所有情況下都要「衝出去改變世界」。真正有意識的作為,是知道什麼時候該行動,什麼時候該保存能量。這裡提供幾個實用的判斷方向:
1. 事件是否與公共利益相關
如果一件事不僅影響自己,也會波及他人甚至社會結構,那麼不作為的代價也會變高。例如環境議題、公共安全、歧視或霸凌行為。這時候沉默不只是「自保」,更可能是一種變相的助長。
2. 你能否提供實質貢獻
參與不一定要是激烈對抗,也可以是資訊分享、理性對話、拒絕散播偏見、支持被邊緣化的聲音。這些都是有效且可持續的「小作為」。不要小看這些微小的力量,它們累積起來,可能比一場激烈的爭吵更有影響力。
3. 自我保護與行動之間的平衡
在某些高度對立或危險的議題中,無謂的硬碰硬只會讓自己受傷。行動並不等於衝動,選擇合適的時機與方式,才是成熟的「參與」。例如匿名舉報、支持倡議團體、或用合法途徑推動變革,都是理智的作為方式。
沉默之外,我們可以怎麼做?
如果說沉默是一種「無聲的參與」,那麼「有意識的作為」則是一種更主動的參與方式。以下是幾個可操作的行動方向:
1. 建立日常「參與感」
參與公共議題並不一定要上街抗議,也不需要變成「激進分子」。它可以從日常開始,比如參加社區會議、支持環保政策、或在網絡上關注可靠資訊來源。當參與成為習慣,沉默的空間就會被縮小。
2. 練習理性發聲
許多人不發聲,是因為害怕被攻擊或爭議。其實發聲不等於對抗,理性地提出觀點,並非一定要說服對方,而是為了讓多元聲音被看見。學會用不帶敵意的方式表達,能有效降低衝突成本。
3. 支持那些願意發聲的人
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站在前線,但我們可以支持那些站出來的人。無論是捐款、轉發、簽署連署、還是單純在留言區鼓勵理性聲音,這些都是參與的一部分。每一個這樣的小動作,都在累積改變的能量。
4. 拒絕成為「無聲的推手」
不散播謠言、不跟風仇恨、不把「我不想惹事」當作理由,這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選擇。社會不是一群英雄改變的,而是一群普通人不再袖手旁觀的結果。
行為的意義:不是要你拯救世界,而是不再默許
參與不代表你要拯救世界,也不代表你要成為正義的代言人。它只是意味著,你願意對這個世界負起一點點責任。沉默與不作為有時確實是一種自我保護,但若變成習慣,就會讓社會失去改變的可能。
社會的走向,不只是掌握在少數掌權者手上,也在每一個普通人每天的小決定中。當越來越多人選擇「不再默許」,現狀才有可能被改變。反過來說,如果我們都抱持「這不關我的事」的態度,那麼我們也就沒有資格抱怨世界為什麼變成這樣。
當我們選擇沉默,也是在做選擇
沉默,不是中立,而是一種立場。不作為,不是無辜,而是一種參與。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社會變動快速的時代,沉默的代價其實比以往更高。你不一定要成為聲量最大的人,也不一定要把所有議題都放在自己肩上,但你可以在某些時刻,選擇不再袖手旁觀。
改變社會從來都不是一夜之間的事,它來自一個個日常的選擇與行動。這些微小的光點,會在某個臨界點,成為足以撼動現狀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