災難頻傳,是世界變糟了,還是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變了?

氣候變遷、地震洪水、極端天氣事件一波接一波,不少人開始質疑:這個世界是不是越來越壞了?我們正生活在災難頻發的時代嗎?還是,資訊洪流改變了我們對風險與安全的感知?本文將從心理學、媒體理論與社會觀察出發,帶你看見真相背後的複雜現實,並提供實用的心理調節建議。

災難頻傳,是世界變糟了,還是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變了?
Photo by NASA / Unsplash

我們的感覺往往是真實的,但並不總是準確的。當我們感受到「天災變多了」、「世界愈來愈亂」,很可能是資訊曝光的結果,而不是真實世界的惡化。

根據聯合國減災辦公室(UNDRR)統計,過去二十年(2000–2019)的天災數量確實比前二十年(1980–1999)高出近一倍,但這樣的增加並不代表地球變得更危險。首先,報災系統、監測科技和全球媒體網絡的進步,使得過往無法被即時報導的小規模災害,也能迅速被全球知曉。

同時,心理學中的「可得性偏差」(availability heuristic)指出,當某些事件被媒體頻繁報導、或以聳動方式呈現,我們便更容易高估其發生機率。也就是說,並不是災難變多了,而是我們「看到」的變多了。

氣候危機的現實:不能忽視的警訊

儘管感知可能受到資訊影響,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否定全球性的氣候變遷。從2000年以來,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都呈現上升趨勢。例如,2023年北美多地氣溫突破攝氏50度,歐洲也頻繁爆發熱浪,這些不尋常的氣候現象,確實是全球暖化的可見後果。

根據IPCC(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)的第六次報告指出,若碳排放無法有效減緩,本世紀中將面臨更多極端氣候事件,包括洪水、乾旱與森林大火。而這些自然災害,往往引發次生危機,例如糧食短缺、人口遷徙與政治不穩,間接加劇社會的焦慮感與危機意識。

簡言之,我們確實正處於一個「風險被放大也同時被真實增強」的矛盾時代。

從媒體機制看焦慮的擴散

現代人獲取資訊的方式,與過去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傳統媒體多為編輯篩選過的內容,而今日的社交平台則是演算法驅動,優先推播「高互動、高情緒波動」的訊息。

這意味著,一則自然災害的畫面,若搭配情緒性語言與恐慌標題,更容易被廣傳與放大。在這種資訊環境中,即便是千里之外的災難,也可能令我們產生近身危機感。

心理學研究亦發現,持續接收災難性新聞,容易引發「次級創傷壓力」(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),尤其在沒有實際參與事件卻不停接收負面資訊的情況下,焦慮、無助與麻木感會逐漸累積。

個人生活中的「世界變壞感」:微觀焦慮的疊加

除了宏觀層面的災難與媒體機制,個人層面的生活壓力也會強化我們對「世界變壞」的認知。經濟壓力、職場不穩、社交疲乏、疫情後遺症等,都可能令我們感覺到生活愈來愈難過,而將這種內在壓力投射到外在世界。

舉例而言,一位在香港工作的年輕人,可能每日要面對高壓快節奏的工作環境,房價高企,未來充滿不確定;當他同時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各地水災火災新聞,這種「世界失控感」便更容易觸發,產生深層無力與焦慮。

這正如精神科醫師 Viktor Frankl 所說:「人之所以痛苦,不僅來自外在事件,而是來自對事件的詮釋與意義賦予。」

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從焦慮轉向行動

面對一個看似混亂與不安的世界,若只是無止境地接收負面資訊,將會陷入「行動癱瘓」(action paralysis)的狀態。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更有力的回應方式,而非純粹接受焦慮。

以下是三個實際可行的心理與生活建議:

1. 有意識地管理資訊攝取
每天選擇一至兩個值得信賴的新聞來源,限定時間閱讀,避免「災難沉浸式追蹤」。亦可在手機中安裝屏幕時間監控 app,減少被動滑手機時間。

2. 鍛鍊「心智免疫力」
可以透過靜觀練習(mindfulness)、寫日記、自我反思等方式,讓自己與情緒保持一點距離,看清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,哪些是不可控但可因應的。

3. 聚焦在個人能影響的層面
例如參與本地社區的環保行動、加入防災義工團隊、培養簡約永續的生活方式,這些都是將焦慮轉為行動的具體做法。

混亂中的清醒,是最稀有的能力

世界真的變得更糟了嗎?某程度上,是的。氣候危機是真實存在,社會分化日益明顯,生活節奏快速且壓力沉重。但另一方面,我們對災難的感知,也深受媒體機制與心理認知所影響。若我們不自覺地沉浸於焦慮與恐懼之中,很容易把每一則新聞當成世界末日的預告。

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對災難的關心,更是對資訊的覺察,以及對心理反應的理解。在資訊過載的時代,真正的力量,往往來自內在的平靜與行動的決心。

即使天災不斷,我們仍可選擇以清醒的姿態面對世界,並在混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秩序。從理解開始,建立理性希望。